您好,欢迎进入四川瀚亿科技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咨询热线:028-87674866

瀚亿科技

HAN YI

THE SOLUTION

——   解决方案   ——

你以为的慢性病,它真的不慢
来源: | 作者:communications-100 | 发布时间: 1224天前 | 1862 次浏览 | 分享到: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慢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所造成的过早死亡率(即70岁之前因慢性病导致死亡)为16.5%。这一数据,虽然与2015年18.5%的慢病早死亡率相比,有所下降,但是“早死亡”依然是慢病人群需要防范的。


也许您会纳闷,既然叫“慢病”,那应该是缓慢发展的,为什么反而引起了“早死亡”呢?


其实这是长久以来人们对慢性病的误解:其实,慢病不慢。


我们以人们熟知的“三高”为例,


如果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长期得不到控制,


10年左右的时间,会对身体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


心脏:


“三高”不断损伤心血管内皮细胞,形成斑块,带来冠心病,并由稳定性的冠心病逐渐过渡为急性冠脉综合征,也就是人们熟知的心梗,这是分分钟可以要命的危重症。


大脑:


保证大脑供血的颈动脉,同样会在“三高”的侵袭下发生斑块。如果斑块持续增大,大脑供血将受到严重影响。如果斑块破裂,斑块内的栓子有可能随血流进入大脑,同样影响大脑供血。这就是人们熟知的脑卒中,这也是威胁生命的危重症。



肾脏:


肾脏内的肾小球每天为我们的身体过滤着各类代谢废物。“三高”尤其是高血糖的持续影响,将破坏包绕在肾小球外毛细血管,直接影响肾功能,直至发展为终末期的尿毒症。糖尿病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因为血糖水平控制不佳,发展为不可逆转的尿毒症,为时晚矣!


眼睛:


我们的视网膜与肾小球一样,微血管密布。“三高”尤其是高血糖“故伎重演”,视网膜微血管系统发生微血管瘤并发生破裂,或造成视网膜微血管异常增生,形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长期不干预,将导致失明。


要知道,这还没有具体提及“三高”影响下所造成的截肢风险/脆性骨折风险/老年性耳聋风险......


所以,我们再次提醒您,慢病不慢!


老年共病现象

其实,除了“慢病不慢”,您可能还会发现,身边的中老年人一旦发生一种慢病,其他身体问题也会接踵而至,这就是老年共病现象。


老年共病是指,一位老年人身患2种或2种以上的慢性病/老年综合征或老年常见问题。

这当中,对老年人威胁最大的慢性病就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癌症。

老年综合征主要是老年人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同一种临床表现或问题的征候群,比如慢性疼痛/神经功能衰弱等。

老年常见问题主要包括听力障碍/视力障碍/睡眠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

不可否认,长期得不到控制的慢性病,正是老年综合征和老年常见问题的重要推手。而且更让人揪心的是,慢性病之间是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几大慢性病之间会形成一个稳定的“金三角”。

慢病“金三角”


在这个慢病“金三角”中,“三高”是其中最大的一个“角”,也是许多健康问题的起点。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往往相伴相生,狼狈为奸。我们今天就来梳理一下,在慢病“金三角”中,“三高”与其他慢病之间的关系。


【关系一:“三高”——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三高”和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这是共识。但其实,“三高”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之间也有关系。


“三高”尤其是高血糖人群,发生呼吸系统疾病的机会更大。总的来说,高血糖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分为“急性”和“慢性”。


急性影响:进入秋冬季节,呼吸系统疾病高发。在呼吸科或感染科病房中,我们可以发现,长期住在这些科室病房中的,很多是糖尿病患者。这是因为,当我们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身体内的环境就像是一片肥沃的土壤,更容易被细菌感染。而此时,如果这名高血糖患者又伴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再加上呼吸道致病菌的影响,必将造成严重后果:长期卧床/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死亡率高。


慢性影响:


肺部的肺泡和肾脏中的肾小球一样,外部包绕毛细血管。长期高血糖将破坏微血管系统,使肺泡外毛细血管变性,气道壁增厚,肺弹性下降,对肺容量和气体通过量造成长期不可逆影响。


其实,“三高”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之间存在双向影响关系,即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也会反过来加剧“三高”病情。


比如看似平常的打呼噜,其实是一种疾病,叫做呼吸暂停综合征。受呼吸暂停综合征影响的人群,夜间不仅睡眠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更会使身体器官组织处于间歇性缺氧的状态。这样的情况长期维持,将诱发难治性高血压,即无论是用多少药物,血压都很难降到合理范围。同时,患者也很容易在睡梦中发生心血管意外事件,造成猝死的严重后果。


【关系二:“三高”—— 癌症】


“三高”与癌症之间存在一个共同的高危因素,就是肥胖。


一方面,肥胖人群体内长期存在慢性炎症,这些慢性炎症将诱发细胞癌变。另一方面肥胖人群往往伴有高血糖,高血糖这片“肥沃的土壤”不仅容易感染致病菌,同时也为癌细胞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养料。您可以理解为,癌细胞爱吃糖。


研究发现,确实有一些癌症的发生和肥胖有关,比如以下几种:


我们以胰腺癌为例。肥胖人群的胰腺功能往往是紊乱的,会出现胰岛细胞功能障碍。而胰腺癌是胰岛细胞发生的癌变,这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再以大肠癌为例,肥胖人群的肠道微生态环境失调,这也是大肠癌发生的一个重要诱因。


【关系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 癌症】


这里的癌症指的是呼吸系统的癌症,主要是肺癌。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肺癌之间存在着共同的高危因素:吸烟/粉尘雾霾(pm2.5)/有毒有害物质接触史。这些高危因素既会引起慢阻肺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也会引起肺癌,临床上就能见到同时存在慢阻肺和肺癌的患者。


如果说高危因素主要是后天影响,那么慢阻肺和肺癌之间还存在着相同先天因素,那就是基因。我们发现有些基因的特殊位点,既会引起慢阻肺,也会引起肺癌。


但是,先天基因的存在,并不代表无法避免这两种疾病,如果您存在慢阻肺和肺癌的家族史,那么更有必要避免高危因素对这一敏感基因的刺激,且要更加频繁地进行肺部疾病的筛查。比如通过肺功能测试筛查早期慢阻肺,通过低剂量螺旋ct筛查早期肺癌。


事实上,要让慢病真正成为缓慢发展发展的疾病,甚至停止慢病发展的进程,关键在于:早,勤,准。


早发现/早控制是永远不变的健康真理。


勤,要求慢性病患者注重对各项指标的监测,尤其是要长期地/系统性地监测,多项监测结果能够进行汇集和整合。杜绝“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监测,杜绝看门诊前的“临时抱佛脚”式的监测。


准,既是对患者的要求,也是对医疗机构的要求。患者提供的监测数据,应该是准确的,而且应该是长期准确的数据,以确保主治医生能够判断出慢病发展的趋势,及时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那么对于老百姓自己就可以测得的血压和血糖,在检测过程中,其实也有小门道,若被忽视,就会影响监测结果。比如,测血压要测双臂,测血糖要注意核对仪器和试纸的编码。这些您都知道吗?我们请专家为我们解答。


测血糖竟然要对“代码”?


血压要测两只手


就患者而言,要同时做到早/勤/准并非易事。况且慢病人群中,老年人又占据绝大多数,相信对于这些老年人而言,长期往返人山人海的三甲医院做检查,绝对不是一段愉快的记忆。看看慢病人群的心理图谱就会发现,要控制好慢病绝非易事,它往往需要患者和医疗机构的共同努力。